大港油田:物联网驱动智慧转型
发布时间:2018-01-10    浏览次数:500    发布者:本站

大港油田在地面数字化建设基础上,集成油水井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力数据管理系统及车辆指挥系统,分类分析,指导生产,让海量数据会“说话”能“指挥”。

大港油田信息中心物联网技术部主任刘志忠对记者说:“这些变化都是在油气生产物联网的作用下形成的。终端设备关联、数据平台共享,推动了油气田企业的转型升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科研、经营及生活也进入了数字新时代。”

大港油田是东部老油田,开发整体进入中后期,且员工每年自然退减700余人,新入职员工仅几十人,进入员工自然递减增速阶段。生产单元的地面系统需要几十人常年户外管护,用工数量与生产所需形成新矛盾。2015年11月,集团公司将大港油田纳入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推广单位,新型工业化道路令问题迎刃而解。

油水井是最基础的生产设备。过去,注水井配水、油井工况诊断、管道泄漏巡查等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当下,实施油井数字化后,岗位员工的直观感受是功能逐步强化,工序日趋简单。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测与管理,除了实现信息采集、入库、形成曲线报表这些基本功能外,还可对海量信息数据“智慧”释疑,产生解决方案。

特别是油水井“工况诊断”方面,形成了抽油机井20余种、电泵井14种、螺杆泵井7种工况实时分析数模,可因井而异自动诊断,最终生成图表及工况结果,一站式让生产更智能。一线员工从大量基础工作中脱身而出,节省下来的时间可用于分析数据间的关系,预测生产未来问题,超前开展隐患处置,油井日常管护时效明显提高。

油水井的变化只是物联网小试牛刀的开始。大港油田坚持管理创新,把物联网思维融入技术、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实现了中小站场无人值守、大型站场少人值守,消除夜班员工,减少白班员工,让更多穿着工服的员工从一线来到中控室内工作,在缓解用工紧张的同时,劳动组织由四级变为三级,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据统计,大港油田直接节约用工1200余人。仅采油二厂减少一线用工30%,每年节约人工成本、车辆运行等费用约2000万元。截至目前,大港油田将500多个站、43个采油队、282个基层班站优化为26个作业区、90个管理组,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新打油井不用再建站,地面系统再造成本大幅降低。

物联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万物互联,助力生产提速提效。随着物联网格的不断加密细化,其功能、技术、标准也在不断强大。

联合站是重点危险要害场所,防火防爆要求极高,数据传输设备必须选取低功耗、低散热等级。zigbee或是gprs技术均不适用,依托4G基站也很难胜任。为保证安全,他们积极开展技术攻关,采取安全的有线传输手段,并引进蜂窝状窄带物联网新技术,力争在投控降本上再做一次减法。此外,远程监控画面进行升级,现场与大屏“一对一”对应,可更为直观地监测设备运行状态。

西一联合站负责人介绍:“之前,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联网多少有些顾虑,但经过两年使用,已经接受数字化、相信数字化、主动应用数字化,并借此向提高管理水平转变。”

按照“油水井—管线—联合站”一体化的地面集成数字化模式,今年年初以来,大港油田完成了4座联合站少人值守、19个场站无人值守数字化建设,建成3座4G基站、两个作业区级监控中心,同时将数字化采油厂成功复制了两个,数据采集自动化、过程控制智能化、生产管理数字化基本完成。

“随着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的推广,预计2019年,大港油田将建成生产过程全覆盖的数字化油田。”刘志忠说。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各个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控、远程操控、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提速提效更进一步。

迈向智慧油田新时代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大港油田2004年开展地面优化简化工作,实施油水井数字化建设,培育形成“港西模式”,成为物联网技术在石油行业应用的典范。

物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汇集了海量的生产信息,应用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设备工况的自动诊断,将传统的应急式维护管理变为预见性维护,运维水平及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关键业务指标在线分析技术,对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做出及时分析,深挖生产优化潜力,为决策提供支持,推进节能降耗、实现本质安全,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物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从驻站式管理变为集中管控,由人工巡井升级为电子巡查,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工作环境有效改善,并为优化劳动组织、应对人员缺失提供支持。今年,大港油田开启“数字—智能—智慧”三步走的新征程,迈进智慧油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