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常态化带来原油需求下降,国际石油企业普遍削减支出,减少勘探开发活动。中国海油面对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增长双重考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迎难而上,坚决贯彻“七年行动计划”,确保能源“饭碗”自己端。
中海油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定支持中国海油国内油气增产目标计划,着眼于深挖老油田、剩余油潜力,通过近两年的技术研发升级,完善了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助力海上油田进一步释放近井地带产能,为中国海油曾储上产贡献力量。
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是利用特制柔性钻具和轨迹控制技术,实现高达16~30°/m造斜率,将开窗、造斜、水平钻进全部在油层内完成并沿油层定向钻进的一种提高储层泄油面积的提产提效技术,配套以柔性筛管为核心的完井工艺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分支井眼生产寿命,提高增产效果。
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适用井况:
1)充分利用老井眼,挖潜井间剩余油,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和采出程度,经济性释放进行地带产能,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2)薄油层开发,可针对同井不同井身、多个层位,钻多个分支井眼,有效增加单井泄油面积,快速提高单井产量;
3)控制方向造缝,解堵储层污染带,改善油流动态剖面,提供优势流道,弥补压裂等技术无法控制裂缝方向的限制。
图1 柔性完井工具样机
图2样机试验测试
中海油服油田生产事业部技术研发人员通过分析海上各油田不同储层特性,各油田油井生产动态、出砂情况,钻机设备性能等因素,在完善钻井工艺的同时,完成了以柔性防砂工具为主、结合化学固砂及砾石充填工艺等3种超短半径完井工艺体系的研究工作,完成了7种核心完井工具研发。同时根据超短半径井眼轨迹特性,进行了姿态分析、受力分析、建模等工作,自主要发了国内首款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辅助计算程序,可以实现超短半径井眼摩阻扭矩分析、下入性分析、水力参数设计等系列功能,为该技术现场应用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撑,弥补了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确保现场作业安全。
截至目前,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在海上油田钻孔6个分支,作业模式涵盖固定式平台和半潜式作业平台,形成了完善的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现场作业规范和作业标准,建立了从地质油藏产能评价、靶点设计、井眼轨迹优化设计、关键工具质控、现场作业组织实施一体化技术服务能力。
2021年8月,南海东部油田某井,通过应用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实现了有效厚度仅0.7m储层的经济性动用,突破了该技术在薄油层应用的极限。作业后,初期测试日产油从作业前的140桶增长至500桶,初增油约360桶,取得了较高的提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