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最新进展
7月27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对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进一步健全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气勘探装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海底地震勘探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海洋油气勘探技术,该技术可大幅提升油气勘探开发精度。作为采集海底油藏信息的关键性技术装备,我国的海底地震勘探节点采集装备长期依赖进口,超过300米水深的装备技术更是受到严格限制,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进程。“海脉”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节点模式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它攻克了高灵敏度检波器和超低噪音采集电路等技术,大幅提升对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具有超强的灵敏度,能够捕捉到万米地层相当于蚊子声1/150大小的地震波信号,并据此描绘高清油气藏数据信息。据中国海油技术专家阮福明介绍,“海脉”集合了陆地勘探检波器和海洋水听器综合技术优势,具有体积小、布放灵活、适应水深范围宽、超低频性能高等特点,采集能力是常规拖缆模式4倍,2赫兹超低频感知能力达到全球同类产品最高水平,如同“千里眼”一样可以看清埋藏几千米深的油气储层。此次在渤海投用的“海脉”型号为High Qulity Nodel 500,设计水深500米。在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将成千上万个“海脉”节点按照设计要求,通过专业收放装备有规律地布放在海床指定位置,形成一个覆盖在海床上的巨大信息采集网。每个节点就像压在海底油藏“穴位”上的“听诊器”一样,接收来自海底地层反射的地震波信号,并以数据的形式存储记录下来,作业完成后将其收回,下载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而处理成地震剖面,实现对地层的精准“号脉”。“海脉”不仅可以对常规勘探装备难以实施的勘探盲区进行精细探测,而且能够在海上平台密集区或建有固定海洋设施的海域大量灵活部署。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总经理周滨介绍说,“它的成功应用有助于更加清晰准确地获取更深地层和复杂地质构造下的油气藏信息,将为我国海洋油气精准勘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据了解,作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核心装备,“海脉”能够满足我国主要海域的海底地震勘探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海洋油气藏勘探精度和成熟油田海底油藏的动态监测水平。
2023-08-25
查看详情
中石油四大油气田最新产量
近期,中国石油各大油气田陆续公布上半年油气产量。长庆油田2023上半年长庆油田完成油气当量3399.6万吨,同比增长3.2%,完成年计划的51.85%。其中原油产量1286.2万吨,同比增加6.77万吨,天然气产量265.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2.41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实现双“硬过半”,清洁电力累计发电7550万度。大庆油田2023上半年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509.13万吨,超计划运行,实现“时间过半、产量过半”;生产天然气29.69亿立方米,超计划0.19亿立方米。塔里木油田2023年上半年塔里木油田生产石油液体410.2万吨、天然气170.5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当量达到1769万吨,同比增加51万吨,实现石油液体、天然气、油气当量“三个硬过半”,再创历史新高。西南油气田2023上半年,西南油气田公司累计生产天然气206.1亿方,同比增加22.5亿方,增幅12.3%,完成股份公司全年考核指标410亿方的50.3%,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生产页岩气64.97亿方,同比增加9.32亿方,增幅16.75%,创历史新高。
2023-08-02
查看详情
中海油亿吨级大油田全面投产
7月12日,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获悉,渤海亿吨级油田群——垦利6-1油田群实现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非整装大型油田开发技术体系,对进一步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垦利6-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是我国渤海莱北低凸起浅层勘探发现的首个亿吨级岩性大型油田。油田群的开发主要包括4-1、5-1、5-2、6-1和10-1北等5个区块,由9座无人井口平台和1座中心处理平台组成,是中国海上迄今为止智能井口平台最多的开发项目。垦利6-1油田群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平面像树杈一样分布,储量虽大但油层薄、分布广、丰度低,用传统方式开发经济性不高。“我们依托周边油田,采用智能无人平台的方式进行开发,节省投资成本约20%,从设计到见产仅用了两年时间,创造了渤海油田亿吨级油田开发纪录。”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渤南作业公司副总经理冉从俊介绍说,截至目前,垦利6-1油田群日产原油突破8000吨,预计高峰时期每年可贡献原油超200万吨。垦利6-1油田群井口平台采用智能化、无人化设计,177口井全部在无人平台使用远程控制,开发模式实现从人工为主、数据为辅的经验模式向数字化驱动、智能化协同的大数据辅助决策模式转变。通过综合自动化监控预警系统让无人平台的所有设备实现远程监控,还能对采集的生产数据同步进行智能化分析、状态动态评估,对于异常运行参数做到及时的预警干预,确保了无人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真正实现对无人平台“看得见、管得好”。同时,垦利6-1油田群的开发在设计之初就积极落实“双碳”战略,与渤中-垦利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同期设计、同期建造、同期投产,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上首个在设计之初就引入岸电的油田。在能源管理上,油田群成立了节电工作小组,定期对各设备的用电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调整到最安全、最经济的运行模式。相比自发电,平均每年减少天然气消耗8000万立方米,节能近12万吨标准煤。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孙鹏霄表示,垦利6-1油田群是我国海上亿吨级油田开发中首次大规模采用智能联动集成应用,它的成功开发标志着中国海油掌握了非整装大型油田的开发技术体系,为推动同类型亿吨级油田的经济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2023-07-12
查看详情
28
2019-02
中石油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2月27日,中石油大港油田页岩油水平井官东1701H井、官东1702H井已自喷超过260天,原油日产稳定在18~27吨。这标志着中石油在渤海湾盆地率先实现陆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官东地区初步形成亿吨级增储战场!大港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已开展多年,早在2013年,大港油田官东6X1井首次在页岩油领域获得工业油流,此后,中石油在这一地区先后部署的15口页岩油直井均获工业油流。众所周知,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而页岩油可采资源量约50亿吨,有望成为重要的接替资源。但由于理论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之前我国未能在页岩油领域实现突破,此次中石油大港油田在渤海湾取得突破对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据悉,中石油下一步将采取“三步走”战略,把大港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建设成为国家示范工程。到今年年底,新建产能11万吨,年产油5万吨;到2022年,建成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示范区,带动东部页岩油勘探开发;到2025年,整体增储3亿吨,新建产能100万吨,年产油50万吨,引领中石油陆相页岩油发展。除此之外,中石油还布局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等大型沉积盆地,开展先导试验,在加大各个盆地的勘探力度、加大风险勘探投入的同时,把页岩油列为四大勘探领域方向之一。大港、新疆、吐哈和长庆被列为页岩油开发重要示范区。中石油率先在页岩油勘探开发领域取得突破,弥补了我国陆相页岩油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25
2019-02
重大发现!中海油在渤海探明千亿方级大气田!
刚刚,中国海油对外宣布,在位于中国渤海海域中凹陷的渤中19-6气田,测试获得优质高产油气流,确定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一千亿立方米。@渤海油田气田发展时间轴早在2018年3月,中海油董事长杨华就宣布:渤海油田发现有史以来最大天然气气田,渤中19-6气田。该油气田圈闭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的渤中凹陷西南部,平均水深约22米。资料显示,渤中19-6-1发现井共钻遇油层约25米、气层约348米,完钻井深4180米。经评价井测试,平均日产油约为1000桶,日产气约为640万立方英尺。这个大气田的巨大的天然气储量不但标志着渤海深层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还有望成为中国东部最大的天然气田。而在2018年8月,中石油也对外宣布,在渤海湾盆地潜山原生油气藏勘探获重要突破。中石油大港油田在该区域部署的预探井——歧古8井“重磅”出世,天然气日产突破16万立方米且不含硫化氢,日产凝析油46.3立方米。这也意味着,中石油在渤海湾或许迎来下一个“亿吨级”的油气田!
22
2019-02
中国再诞生一超级天然气集团!
山西省是我国的资源大省,继本月中旬出台煤层气矿业权退出机制后,近日山西省在能源领域再出重拳。山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整合方案终于落地,一个超级天然气集团即将诞生!2月19日,晋煤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蓝焰控股发布重磅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晋煤集团转发了山西省国资委印发《山西燃气集团重组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显示,晋煤集团将所持的公司3.87亿股A股股份增资至山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燃气集团”),山西燃气集团拥有蓝焰控股40.05%的股权,成为蓝焰控股新股东。山西燃气集团的重组已酝酿许久,早在2017年11月,《山西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筹备方案》公布。2018年2月8日,山西省国资委批复同意由晋煤集团出资设立山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省级煤层气(燃气)专业化重组平台公司。2018年3月,山西省级煤层气(燃气)专业化重组平台——山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山西全省燃气资源整合重组全面开启。今年2月份,随着蓝焰控股重磅公告的发布,国内首个集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管道和下游燃气终端为一体的“超级省级天然气公司”的重组案终于又取得重要的实质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重组方案与此前所传初始方案大有不同,之前盛传的山西国新能源集团并不在重组范围之内,但却引进了一大批包括同煤、焦煤、华润在内的另外9家重量级战略投资者。山西燃气集团重组整合拟分两步实施:第一步,3 月底前,完成山西省内燃气资产的整合重组和煤矿的注入,并同步引入山西省内四家煤炭企业增资入股;第二步,推进国开金融、中国信达“股权下沉”和引进省外战略投资者。燃气集团重组工作全面完成后,同步实施燃气集团由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造工作。山西燃气集团计划利用3~5年形成30亿~50亿立方米/年的新增产能;到2020年,自身煤层气抽采规模将达43亿立方米,与央企合作形成100亿立方米抽采规模,未来燃气集团将被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山西燃气”品牌企业。
15
2019-02
中石化诞生亚洲最深油井!
近日,中石化西北油田顺北5-5H井顺利完钻进入测试阶段,完钻井深8520米,刷新了亚洲陆上最深井顺北蓬1井8450米的纪录,同时创下四项工程技术亚洲陆上新纪录。中石化西北油田在2016年发现顺北油气田,目前已建产27口超深井,2018年顺北油气田累产原油52.18万吨,成功建成70万吨产能阵地。与此同时,2018年西北油田累计原油产量突破了1亿吨,是中国首个以海相碳酸盐岩油藏为主、原油产量达到亿吨级目标的油田。西北油田埋藏深度大、原油粘度高,开采难度大。尤其是顺北油气田埋深大于8000米,经鉴定为亚洲陆上埋藏最深油气田。为了将地下8000米深的原油开采至地面,西北油田从2002年开始专注超深井钻井技术。顺北油气田因受断裂运动影响,钻遇地层极其复杂,往往导致完钻井眼尺寸为120.65毫米,定向钻井存在井底温度高和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等难点,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难题。西北油田成立技术攻关组,通过多年攻关和实践,形成了基于超深、高温井眼轨迹精确控制的超深水平井钻井技术。顺北5-5H井地处沙漠腹地,是西北油田部署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北缘的一口水平井,技术人员通过将单增剖面优化成双增剖面、改进高效定向PDC钻头、应用抗高温混油钻井液体系、优化钻具组合及钻井参数和针对性制定降摩减阻措施,保障了顺北5-5H顺利完钻,确保了井眼轨迹符合率和中靶率。该井创亚洲陆上120.65毫米小井眼完钻8520米最深记录,定向870米最长记录,井底水平位移645.16米最大记录,垂深8032.84米最深记录。
11
2019-02
中石化第一大油田累产突破12亿吨!
截至2019年1月31日,中石化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2.01亿吨,相当于目前国内原油年产量的六年总和。作为中石化上游板块的龙头,胜利油田为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射孔一次成功,获得日产8.1吨工业油流,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1978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建成我国第二大油田;1991年原油产量达到335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从1987年到1995年,连续9年稳产3000万吨以上;1996年到2015年,连续20年年均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要知道,胜利油田地处于渤海湾盆地,国外专家曾断言在渤海湾盆地找油是“最没有前途的”。确实,胜利油田的地质开采条件极其复杂,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和“博物馆”。胜利油田原总地质师帅德福用“像一个摔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踢了一脚”来形容胜利油田的地下状况。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这个勘探开发了55年的老油田还能保持如此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胜利油田2018年生产原油2341万吨,超计划1万吨;生产天然气4.8亿立方米,超计划1.1亿立方米,圆满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 数据显示,2018年胜利油田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7118.71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9339.6万吨。全年取得3个油气新发现、4个商业发现和3个好苗头的勘探成果。新增产能达到151万吨,稀油自然递减率保持在8.6%。新增SEC经济可采储量3350万吨,储量替代率达到146%,彻底扭转了低油价以来成本上升、经济可采储量下降的局面。50多年来,胜利油田不断开辟增储上产新领域,实现由陆地到海洋、由东部到西部、由国内到国外的“三大跨越”,2015年西部建成年产百万吨油田,2017年海上原油累计突破5000万吨。胜利油田计划2019年生产原油2340万吨、天然气3.7亿立方米,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00万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6000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8000万吨;新增产能153.1万吨。近年来,面对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的严峻形势,胜利油田将可持续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胜利油田谋划出“两个三年、两个十年”发展路径和重要举措,提出要大力提升油气主业创效能力,确保较长时间内持续稳产2300万吨,盈亏平衡点2020年降至50美元/桶,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持续为祖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