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230万吨!中国第二大油气田
1月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2023年,国内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累产油气当量超3680万吨,其中原油产量超3400万吨,天然气产量超35亿立方米,创历史最高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过去一年,渤海油田全面加大增储上产力度,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目标,成功探获渤中26-6亿吨级油田,连续5年实现亿吨级新发现。同时,持续加快产能建设,亿吨级油田垦利6-1油田、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一期开发项目等多个项目提前投产,新增原油产量近23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50%左右。“2023年,渤海油田全年共完成新井投产450余口,创历史新高,新井贡献原油产能超370万吨,产量达到设计产值的120%,有力夯实了油气稳产增产的基础。”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春生介绍说。据了解,渤海油田拥有50余个在生产油气田、近200座生产设施,截至目前,累产油气当量超5亿吨,日产油气当量突破10万吨,是我国海上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力油田。2023年,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力,通过创新成盆成凹机制、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在渤海海域、珠江口盆地深水海域相继获得亿吨级大型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3亿吨,不断开辟深水、深层、隐蔽油气藏、盆缘凹陷等勘探新领域。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同比增产超340万吨,占全国原油增量比例达到70%左右,支撑海洋强国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据中国海油勘探开发部副总经理张伟介绍,近年来,中国海油持续加大增储上产力度,目前已建成渤海3000万吨级、南海东部2000万吨级,两个大型油气生产基地,海洋石油增产量连续四年占全国石油总增量的60%以上,成为我国能源上产的关键增量。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离不开工程装备建设能力的重要支撑。2023年,我国海洋油气瞄准发展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攻克自主设计、建造、海上安装等多个技术难题,推动我国海洋油气工程建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完成主体建造,精度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主结构建造完工,导管架总高338米,总重达3.7万吨,刷新2项亚洲纪录;我国最长的深水油气混输管道“深海一号”二期海底长输管道铺设完工,深水长输海底管道铺设能力和超深水装备技术实现重要突破。“2023年,我们累计加工钢结构超42万吨,海上施工超2万船天,同比增加近20%,铺设海底管道线缆近1000公里,工程建设作业量创历史新高,建成投产14个海洋油气工程项目,实现产能1074万吨油当量,新增产量超470万吨油当量,加快推进我国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中国海油工程技术部副总经理刘义勇介绍说。海洋油气装备的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支持和带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绿色转型。目前,我国已完全具备了3000米水深以内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海洋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也正逐步进入世界第一阵营。
2024-02-18
查看详情
中国石油油气产量当量再创新高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余果林)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9年保持硬稳产,长庆油田连续4年实现6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塔里木油田开钻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西南油气田建成4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过去一年,中国石油油气业务喜讯不断,油气产量当量再创新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更强、成色更足。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的基层石油干部员工,强调中央企业是能源保供的“顶梁柱”,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措并举全力增产保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过去一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战线广大干部员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快构建多元化油气供应格局,不断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中国石油矢志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油气勘探获得一批新突破,油气SEC储量替换率稳定提升,工程技术战略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三个1亿吨”格局持续巩固发展。 坚持高效勘探,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努力获取规模优质储量,规模经济可采储量进一步增加,夯实了增储上产的资源“家底”。中国石油持续加强新盆地、新区带、新层系和新类型“四新”领域风险勘查,围绕海相碳酸盐岩、页岩油气等六大领域强化风险勘探和甩开勘探,在新区新领域、老区新凹陷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与重要发现,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效益开发,大力推进SEC储采平衡、老油气田“压舱石”、页岩油气革命与采收率再提高“四大工程”,持续增强油气稳产上产核心功能。精耕老油田,中国石油转变开发理念,转换开发方式,不断挑战高含水、低渗透等开发极限,激发老区高效稳产的潜力。增产天然气,中国石油立足长庆、西南、塔里木、青海等气区,推动天然气产量连续6年在千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实现高位增长、在油气产量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增添“底气”。攻坚非常规,中国石油持续攻关非常规油气藏体积开发等理论技术,突破规模效益开发瓶颈,打造增储上产新阵地。 坚持战略支持,加快推进深地探测工程等重大工程,服务保障迈上新台阶。中国石油深化协同创新,推动甲乙方一体化协同发展,先后开钻2口万米科探井。目前,深地塔科1井正在冲刺万米超深层“最后1公里”。强化技术创新,中国石油原创科研能力持续提升,CG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打破国际垄断,成功销往海外市场。 中国石油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既定目标,持续巩固提升油气供给主体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澎湃动能。
2024-01-10
查看详情
数字赋能让传统产业“发新芽”
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第八作业区罗晗来到新部门生产指挥中心,等待他的是无人机、AR鹰眼、雷达这些听起来和油田关系不大的设备。他没想到这些成了他的“千里眼”“顺风耳”。鸡西矿业公司东山机电副总经理邢晓刚认识了新伙伴,不是工友也不是投资者,而是大学教授,他们要共同研发3D成像掘进机。近些年,石油和煤炭这两大黑龙江传统产业变了,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在9月初进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黑龙江主题采访活动中,科技日报记者从油田人、煤矿人对数字化转型的驾轻就熟中,更加深切感受到这些变化的源头和动力。智能管控成标配,员工变身监督员无人机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伴随着窗外的嗡嗡声,“无人机巡检员”飞上天空,降低、悬停、镜头放大……一系列操作平稳精准,就连现场工作人员安全帽佩戴情况,抽油机上的皮带、中轴、尾轴,在管控大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以21号工区为例,以前每天两次人工巡检,我们需要23人巡检92公里。现在指挥中心2名监控人员利用雷达、无人机等,每日4次视频巡检,累计用时仅需2.1小时。”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第八作业区副经理杨华光说,相比之下,“智慧油田”中的巡检系统耗时更短但巡检范围更广、频次更高、用工更少。相似的变化在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以东600多公里的鸡西矿业城山煤矿同时发生着。在地下5G网络稳定支持下,工作人员只需按下“一键启停”按钮,全自动采煤机就会开始采煤,刮板运输机、转运机等协同工作,将煤炭运往井上,地下情况由视频实时传回,采煤机和掘进机始终能够精准定位。“过去,矿工采煤升井后煤粉挂在脸上,黑得连亲人都可能认错,现在通过智慧矿山建设,他们在控制室动动手指就能采煤。”黑龙江鸡西矿业通达售电公司负责人刘友说,现在员工在管控平台就能知晓矿中一切,工人下井主要任务不再是采煤,而是进行设备操作和维护。数字转型注活力,传统产业智能化黑龙江省始终将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路径之一。传统产业从业者成为这条路径的开拓者,他们对数字化转型的热忱在一次次实践中增长,并且乐于应变、主动作为。“煤矿采掘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我们主动提出,希望能够通过激光雷达等新型成像技术,实现掘进机远程可视化控制。”邢晓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掘进工作时灰尘大,通用的视频方式不适用,必须开展科技创新。通过整个作业区的数字化改造,拥有上千口油井的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作业区拥有自动采集、智能诊断、远程控制等多种智能化运行模式。罗晗和转入新岗位的同事们每天都在摸索油田数智化系统新功能,并不断探索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采油效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黑龙江主题采访活动仍在继续,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传统产业一改过去资源依赖型发展的形象,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向科技创新要安全、要效率,进一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记者张佳星刘莉李丽云孙明源)
2023-09-22
查看详情
16
2021-12
中石化油气勘探重大突破!3.5亿吨页岩油
12月15日,中国石化页岩油勘探再获战略突破,所属华东石油局部署在苏北盆地的3口页岩油探井获高产页岩油流,其中,近期,溱页1HF井试获日产油55吨;帅页3-7HF井试获日产油20吨;此前部署的沙垛1井已连续自喷生产392天,累产页岩油1.1万吨。据初步评价,中国石化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地区落实有利区面积420平方千米、页岩油资源量3.5亿吨,展示了该地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将开辟我国苏北盆地原油资源战略接替阵地。页岩油是指储存在页岩层微小孔隙中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目前,国外仅北美实现了页岩油大规模商业性开发。页岩油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页岩油勘探开发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苏北盆地页岩油埋深超3000米,压力大、储存空间比头发丝还细微、开发难度大,给钻井、压裂等工艺技术带来了极大挑战。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结合苏北盆地勘探实际,加强陆相页岩油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坚持“立体勘探、常非兼顾”,实现了页岩油勘探重大突破。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攻克了泥页岩储层改造等难题,优选出页岩油有利发育区,形成了页岩油大规模体积压裂改造技术,保障了页岩油高产稳产、有效动用。中国石化持续加大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1月,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在重庆涪陵地区试获高产页岩油气井——泰页1井,初步预测该地区页岩气资源量2000亿立方米、凝析油资源量2800万吨。2021年11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东部探区页岩油勘探开发获重大进展,上报首批预测页岩油地质储量4.58亿吨,初步测算该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40亿吨以上,将成为我国东部增储建产的现实接替新领域。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中国石化于2017年建成我国首个百亿方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至今气田已累产气超400亿立方米。日前,该气田新增探明储量1048.83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此外,2018年中国石化探明发现了我国首个深层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并于2020年建成10亿立方米年产能。
13
2021-12
中石化设立新能源公司!落地雄安
2021年12月9日中石化在雄安新区设立一家雄安新能源公司,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主要负责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氢站运营、氢气储运、氢气管道建设运营、氢能科技研发等,远期还将规划修建氢气管道、探索布局液氢产业。 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助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后期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再行增资。另外,新能源公司还将服务新区氢能产业发展,协助新区搭建氢能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引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等高端高新产业和科研院所,打造雄安新区氢能示范应用场景,构建新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助力新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中石化并不是第一次在雄安设立新公司,早在2006年,中石化旗下的新星公司与冰岛极地绿色能源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了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1亿元。在2009年8月,新星公司与保定市雄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地热资源,绿源公司正是雄县地热开发的主体,也是当时新星公司旗下为数不多的主营地热开发的企业。2019年10月24日,新星公司将地热业务进行重组暨混改,成立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地热+”为方向做各项工作,致力于打造地热标杆企业。 2021年9月,中石化新星地热公司成功中标了雄安新区“安新县2021年供暖农村小区特许经营项目”,至此,中石化新星地热公司成功布局进入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安新三县清洁供暖市场。目前,中石化新星地热公司在雄安三县共建成清洁供暖供热站超过百座,敷设供热管网约540公里,供暖能力超10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700余万平方米,年可替代标准煤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相当于植树22万棵。另外,在2018年7月,中石化在雄安新区成立中国石化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这也是首家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资本投资运营平台。
09
2021-12
中海油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由于疫情常态化带来原油需求下降,国际石油企业普遍削减支出,减少勘探开发活动。中国海油面对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增长双重考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迎难而上,坚决贯彻“七年行动计划”,确保能源“饭碗”自己端。 中海油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定支持中国海油国内油气增产目标计划,着眼于深挖老油田、剩余油潜力,通过近两年的技术研发升级,完善了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助力海上油田进一步释放近井地带产能,为中国海油曾储上产贡献力量。01. 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体系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是利用特制柔性钻具和轨迹控制技术,实现高达16~30°/m造斜率,将开窗、造斜、水平钻进全部在油层内完成并沿油层定向钻进的一种提高储层泄油面积的提产提效技术,配套以柔性筛管为核心的完井工艺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分支井眼生产寿命,提高增产效果。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适用井况:1)充分利用老井眼,挖潜井间剩余油,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和采出程度,经济性释放进行地带产能,改善油田开发效果;2)薄油层开发,可针对同井不同井身、多个层位,钻多个分支井眼,有效增加单井泄油面积,快速提高单井产量;3)控制方向造缝,解堵储层污染带,改善油流动态剖面,提供优势流道,弥补压裂等技术无法控制裂缝方向的限制。02. 升级研发-疏松砂岩储层完井防砂工艺图1 柔性完井工具样机图2样机试验测试中海油服油田生产事业部技术研发人员通过分析海上各油田不同储层特性,各油田油井生产动态、出砂情况,钻机设备性能等因素,在完善钻井工艺的同时,完成了以柔性防砂工具为主、结合化学固砂及砾石充填工艺等3种超短半径完井工艺体系的研究工作,完成了7种核心完井工具研发。同时根据超短半径井眼轨迹特性,进行了姿态分析、受力分析、建模等工作,自主要发了国内首款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辅助计算程序,可以实现超短半径井眼摩阻扭矩分析、下入性分析、水力参数设计等系列功能,为该技术现场应用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撑,弥补了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确保现场作业安全。03. 现场应用截至目前,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在海上油田钻孔6个分支,作业模式涵盖固定式平台和半潜式作业平台,形成了完善的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现场作业规范和作业标准,建立了从地质油藏产能评价、靶点设计、井眼轨迹优化设计、关键工具质控、现场作业组织实施一体化技术服务能力。 2021年8月,南海东部油田某井,通过应用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实现了有效厚度仅0.7m储层的经济性动用,突破了该技术在薄油层应用的极限。作业后,初期测试日产油从作业前的140桶增长至500桶,初增油约360桶,取得了较高的提产效果。
03
2021-12
中海油在南海东部建成2000万方级大油田
南海东部油田争当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向深水的主力军,相继建成我国第一个深水气田群和第一个深水油田群。2006年8月中国海油与合作伙伴在南海东部1500米水深海域发现了荔湾3-1千亿方大气田,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2年5月第一口自营深水探井开钻,开启了我国石油工业挺进深水的新征程。2014年4月荔湾3-1气田投产以来,9个气田滚动开发,彼此依托,串珠成链,组成我国首个深水气田群,年外输气量超过60亿立方米,占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总消费量的近四分之一。2021年8月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16-2油田群全面建成投产,今年已累计生产原油超过400万立方米,成为我国南海产量最高的油田群。
03
2021-12
2亿方!中海油神安管道(山西-河北段)全线贯通
11月29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我国最长煤层气长输管道——神木-安平煤层气管道工程(简称神安管道)山西至河北段管道干燥完工,已具备投用条件,标志着我国最长非常规天然气跨省管道神安管道(山西-河北段)实现全线贯通。该管道由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公司)统筹建设。 神安管道是我国《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中所列重点建设项目,该管道山西-河北段西起山西吕梁市康宁镇,东抵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管道全长548.95千米,设计压力8MPa,管径813mm,设计输气能力50亿方/年,途径山西省吕梁市、忻州市、太原市、阳泉市,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和衡水市,沿途共设置3座站场,25座阀室。 自2020年7月项目启动建设以来,由于遭受两次新冠肺炎冲击,16个月的工期封闭停工累计达3个月;历经降雨次数和强度均为历史同期之最,面临超长雨季以及极端寒潮天气;项目需穿越京广普铁和南水北调工程。在有效工期被缩短近1/5的情况下,中联公司克服重重困难挑战,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全面抓好现场疫情防控,严格把控工程安全质量,优质高效完成管道建设。 中联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罗勇介绍,神安管道(山西-河北段)自通气以来,已经向河北供气约1亿方,贯通后,今冬可向华北地区供应约2亿方天然气,为冬季保供做出贡献。 据悉,神安管道全长622.98千米,横跨陕、晋、冀三地,预计明年将完成该管道陕西-山西段建设。作为中国海油实现海陆天然气对接,提供双气源保障的重大工程,神安管道全线贯通后,可与天津液化天然气(LNG)码头联通,实现双气源互补,为华北地区提供安全、低碳、高效的清洁能源,助力实现“双碳”目标。